自然资源部晒出我国矿产资源“家底” 矿业绿色发展取得
人民网北京12月3日电 (记者杨曦)矿产资源家底数据是基本国情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日,自然资源部发布的《中
前阵子关于人工智能又一度成为热议的话题,不管这是科技的进步还是人类文明的倒退,总之各有纷说,也有人担心在未来是否不少工种即将被人工智能完全取代,从而造成大量的失业人口的情况产生。人工智能已经围绕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实这些内容距离我们很近,它也不再是一种神乎其神的感受,从我们醒来的那一刻到我们睡觉的那一瞬间,几乎在每个行业都能找到它,无论是医疗保健、农业还是城市规划。
前阵子我曾经在网上看到一篇关于这方面的报道,根据报道中的数据表示,大约80%的零售业高管预计,到2027年,他们的公司将采用人工智能驱动的自动化。数据还表明,到2030年代中期,多达三分之一的工作岗位将实现自动化。如若回到咖啡行业,我们到底遇到了那些智能化产品,咖啡机械臂出品意式咖啡并且可以完美演绎拉花,这应该就是最为典型的存在吧,大家是否还记得当你第一次在各种咖啡展会上看到它制作咖啡的全过程,是不是都觉得手里的咖啡不香了呢?哈哈哈。
一杯咖啡和咖啡豆创意摆拍,黄色背景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还有模拟人体手冲的自动冲煮咖啡机,甚至都能自己放滤纸等一系列细节操作的完成,在咖啡领域其实关于人工智能的探索还在不断发展,也有人专门研究用于分析和分级咖啡的人工智能工具。我们都知道咖啡分析和分级是供应链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包括评估咖啡的物理特性和感官等等,这将决定其整体质量和价格。传统来讲,感官分析通常是通过杯测来完成,关于杯测也是有着一个很完整的评测体系,大家是否有想过,如果这样一套杯测体系转换成人工智能的方式输出,可行吗?
前不久有发现一个名为ProfilePrint的网站,这是一种为食品样本创建“数字指纹”的人工智能工具。对于咖啡豆包括检查瑕疵豆、豆大小、颜色等一系列参数构成一个100分等级的打分制度。要称为精品咖啡,分数需要在80分以上才可以。传统杯测虽然大框架是体系化的,但是仍有主观性的空间,换句话说,一个人认为是82分,可能另外一个人就觉得可以给84分。人工智能在咖啡质量分析中的出现简化了这一过程。
此外,咖啡行业在整个供应链上都是属于一个相当劳动密集的产业,杯测人员也是要经过Q级评定,这背后培养一个Q人才也需要付出成本,还包括需要付出其他一系列设备的投入等等。人工智能工具为自动化提供了机会,也可以相对提高了咖啡分级过程的客观性,这对整个供应链的人都有好处。这种杯测人工智能主要是结合传感器技术,能够基于咖啡样本的分子分析和预测感官参数。除了能够客观、快速地输出综合信息外,该技术还使与合作伙伴和买家分享咖啡分级报告更加有效。
通过人工智能,还会有一些附带数据产出,可以收集关于咖啡生豆的原产地、湿度和海拔高度如何影响咖啡豆质量的,将数据与算法相结合,产出模型并生成预测,帮助人们可以更高效的去进行更多增值工作或研究。ProfilePrint分析和预测咖啡生豆,主要也是通过大量的过往杯测数据和专业的评分体系与SCA参数将模式进行训练和学习。实际操作的时候,只需要50克咖啡豆样品,就可以在几秒内得出杯测分数和其他感官参数的数字报告,同时人工智能还不断接受新样本的训练,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咖啡豆 黑色 深
哥伦比亚还有一家创业公司Demetria,他们开发了一种利用红外传感器,可以用于分析咖啡豆中的生物标记物。关于这个消息此前也有专门分享过相关报道,可以点击《 农业技术初创公司Demetria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咖啡质量和可追溯性数据云 》一文查看。从咖啡豆采收后就开始对其进行扫描和拍照,并为每个咖啡豆创建一个唯一的ID,然后将数据输入到可追溯性数据云中,可以支持分析咖啡从生豆到熟豆的咖啡风味表达,通过这样的人工智能工具,可以帮助农民更深入地了解他们的咖啡生豆的质量和特点,从而管理他们的耕作方式,优化他们的咖啡质量。
咖啡制作
那么回到开篇我们的疑问,那就是人工智能工具会取代传统方法吗?虽然传统方法有其相关的成本,但人工智能驱动的设备可能很昂贵,特别是在技术尚处于初级阶段的情况下,所以在整体成本评估层面,人工智能可能会逐步替代部分人的操作,但并不会快速占据。另外还有一个使用操作门槛与认知的问题,再人工智能也是需要人的操作,所以这当中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咖啡原产地的农民是否懂得如何使用这项技术和工具。所以人工智能与纯粹的人工或手动一定是存在长期并存去完成一项工作或达成提效的措施,但完全取代,至少在目测来看的时间点上是不现实的事情。
关键词:
Copyright 2015-2022 大西洋艺术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0036824号-2 联系邮箱: 562 66 29@qq.com